学校名称:西班牙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
所在位置:美国,
学校设置类型:综合性大学
创建时间:1701年
学历:语言 专科 本科 研究生 网络课程 MBA
学校性质:私立
学生人数:6641人
院校地址:New Haven, CT 06520 (203) 432-4771
学校中文网址:http://meiguo.100xue.net/school/9281/
6月22日,“虎妈”蔡美儿应邀在上海解读新时代的“中式教育”,与沪上妈妈们分享育儿心得。“虎妈”蔡美儿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,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《虎妈战歌》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。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。图为小女儿露露、华裔“虎妈”蔡美儿、大女儿索菲亚。汤彦俊 摄
中新网10月25日电 子女教育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,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、光宗耀祖。对于广大的海外华人家长来说,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报效祖籍国和当地社会的有用人才,是他们最大的愿望。然而,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,如何与子女沟通?怎样让下一代成才?是摆在他们面前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。
中西文化冲突突显 华裔虎妈需在两种教育方式中寻找平衡
2011年初,美籍华人、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,成为首位试图分享她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经历和经验的华裔。瞬间“虎妈”教养方式遭各界质疑,不少其他族裔的家长,在看了“虎妈”讨论后,私下里就给华裔妈妈们定了性,“中国每一个妈妈都是虎妈!”
“不准夜不归宿”、“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”、“不准参加校园演出”、“不准有科目低于A”……这就是“虎妈”蔡美儿为女儿索菲亚和路易莎列出的严苛家规“十不准”。当女儿没按要求去做时,她甚至直接出口骂“垃圾”。
在蔡美儿的教育下,两个女儿3岁开始练琴,4岁就开始阅读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作品,长女索菲亚14岁便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表演钢琴独奏,路易莎12岁就坐上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位子。姐俩被称为“音乐神童”,此外功课门门拿A。
然而在西班牙也有一位这样的中国虎妈,她并没有像蔡美儿给女儿制订那么多清规戒律,但根本上来说却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而她叛逆的女儿也没能像蔡美儿的两个女儿那样在学业、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,而是以离家出走,最后由西班牙保护青少年权益机构的介入而告终。其中的故事充满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,着实发人深省。
西式教育强调“创意”,排斥纪律、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,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。现实中,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“或”的关系,其实,这是一个“且”的关系,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。而如何在中西教育方式中找到一个平衡点,实在需要大智慧。
其实,没有一个孩子是一样的,因此,教育孩子没有任何的公式可以套。有一点是所有父母都可以做到的,就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。在孩子需要帮助时,伸出援手。尊重孩子的意愿,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生,是华裔家长应该学会的功课。如何权衡优劣,取长补短,将东西方教育方法有机结合,更好地应用于子女教育的过程中,这需要海外华人家长共同思考。
更年期遭遇青春期 华人家长要善于正面引导化解逆反心态
青春期的孩子自有青春期的冲动和叛逆,而孩子处于青春期时,很多家长也正好处于更年期,更年期的烦恼加上工作的身心疲惫,很容易与青春期的孩子发生冲突。于是,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沟通,双方在文化、语言及生活习惯上存在分歧成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来日本8年的侨胞张莉介绍,今年儿子14岁,上初三,个子已经比妈妈高了半头,马上就要考高中,看到他一点也不着急,一样出去玩,张莉心里烦闷得不行。当过教师的张莉深知高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,为大儿子去参加了几次进学说明会,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,难以考上偏差值高的公立高中,而不要求偏差值的,张莉认为很差的高中,张莉又不想让儿子去,就与孩子商量再努力加一把劲,好好学习,争取考上张莉选中的一所私立高中,而张莉也会与丈夫一起努力赚钱,保证孩子的高中学费。孩子同意了,每天回家也会坐在书桌前学习,张莉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,就是检查儿子是否在学习,母子俩的争执仍时时上演。
在西班牙也有不少侨民因为自己的孩子正值青春叛逆期,很多事情都不像原来那样好沟通,原来很好的家庭气氛也因为孩子的叛逆,被搞得火药味十足。
旅西女侨胞宋女士出国已经十几年,从当初的一无所有,到现在的服装店老板娘,她打拼地非常不容易。生活上的劳累并没有让她感到辛苦,唯独让她感到累心的是她的女儿。5年前,宋女士把老公和女儿一起办来西班牙,她女儿刚过来时还不到10岁,当时真的非常听话懂事,看她平时工作辛苦,还会帮她分担家务,有时还会做好饭给她送到店里。但是从去年开始,宋女士发现女儿变了,除了问她要零用钱时,和她正常的讲上两句话,平时很少跟她交谈。而且女儿的学习成绩也不像以前那么好,宋女士最大的希望就是女儿可以学习好,不像她那样全靠体力吃饭,但现在女儿的成绩真的令她有点失望……
对于逆反心理强的孩子,在不顺心、烦闷、压抑、不满意的时候,作为家长要鼓励他们敢于发作,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,不至于长期滞留于心中得不到释放。侨胞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,并合理引导。只要引导得当,逆反心理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。
不让孩子走“老路” 海外华人重拾子女教育助融入主流
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孩子出生后,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,在其性格、习惯、世界观的形成等方面,都会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。身为父母的华人第一代移民在融入上的困境,同样也会传递到第二代孩子身上。然而随着华人经营范围不断向多领域扩展,知识的贫乏,使很多人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。为了不让后代和自己一样,单一的经营中餐馆、百元店,很多华人家长已经开始重视自己的子女教育,并广泛地培养子女的兴趣和爱好。
有这样一些西班牙中年华商,大都事业有成,子女年龄一般在8岁到16岁左右。他们在言谈中都流露出非常重视子女的培养和教育。只要经济条件允许,他们都会将孩子送到教育质量抓得比较紧的私立学校,业余时间还让孩子学芭蕾、学钢琴、学绘画,他们说,不是想让孩子成为芭蕾舞演员、钢琴家或者画家,而是为了让他们从小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,陶冶情操。这些家长都非常明智地认识到,汉语教育对孩子成长、就业、立足、发展的重要性,所以,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培养引导孩子学习中文的积极性,努力为孩子创造学中文的环境,除了按时把孩子送到当地中文学校学习外,有些人常常不惜放下公司繁忙的生意,在孩子的假期里,亲自送孩子去中国学汉语,或者高薪聘请中文教师,一对一教中文。他们普遍都有这样的观念,孩子是家庭的希望,自己出国,吃苦拼搏都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起点。他们大多并不希望孩子将来子承父业,而希望自己的子女更有文化、更有知识、更有抱负,今后能融入主流,走进白领阶层,有一定的社会地位,有更大的成就。
阿根廷华人对于下一代教育问题也是十分重视,不惜送子女回国上学忍受骨肉分离。把很小的孩子送回祖籍国学习,这是居住在阿根廷的华人的一个特点。当小孩到了五岁以后,父母就会委托家中的亲戚来负责孩子的教育。因为在阿根廷的华人有80%是福建籍,所以这些孩子都被送回了福建。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,这种习惯可能会产生争议。但是中国人的社会集体观是绝对完全的建立在这样的一种传统上。直到孩子到12岁,这些分隔地球两端的家庭成员才会再次团聚,有可能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,也有可能是在福建。
据悉,很多华人父母,已经逐渐认识到孩子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性。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能够成为社会各方面,尤其是社会政治的上层人物,对华人发展的重要意义。从孩子出生开始,就积极为其创造接触和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的机会,同时加强自身的融入,从潜移默化中带动孩子的融入,那么子女将来的发展就会变得更加容易,同时也可以避免第一代华人在生活和创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。总之,华人父母不能再让孩子们走自己的老路了。